NHK看了「北大路魯山人」的故事
「魯山人」是明治時代的一個藝術家、也是日本首位的“職業美食家”。


有一次,魯山人去一家餐廳,當天的菜肴都是以前吃過的,調味也都一樣,但是他覺得這次吃的特別美味。
他想想,馬上發現了為什麼這次特別好吃。原來這次店主特別安排了搭配各菜肴的什器,那些什器都充分襯托了每一道菜肴。
這時候,他感受到,料理好不好吃不只因為料理本身的味道,還有很多外在的因素。

我看到這裡,就覺得這也沒錯。
同樣的一道菜,即使是完全同一調味方法,不只是用的什器的不同,如果店的氣氛或店員的態度等不一樣,可能吃起來的感受也不一樣。
即使是去同一家店,吃同一道菜,但是如果跟不同人去,吃起來的感覺也可能不一樣。

魯山人後來自己開了餐廳。
除了食材都親自精心挑選以外,對什器的選擇以及店員的教育(包括禮儀以及提供料理時候的動作等)都做得很徹底。(後來,連什器都自己製作的耶)
他的餐廳果然受到當時許多名人的欣賞。

但是,當然,料理的價格也相當的貴。
我想,那些名人付出了很貴的餐費享受的,不只是美味的料理本身,對他們來説,包括用餐的整個氣氛和時間都値得付出額外費用的吧。

總之,看完這節目後的感想是料理好不好吃不只因為料理本身的味道而已,還有很多其他外在的因素存在。
像是昂貴的餐廳,如果提供相稱的氣氛和用心的服務,那也是很値得的。
即使是路邊的普通小吃店,也有很多好吃的店。這些小吃店,除了好吃以外,也一定有外在的因素。
但是,那些“其他外在因素”可能不會有統一的標準吧。
就普通小吃店來説,我和我幾個日本朋友都有自己很喜歡去吃的店。
我喜歡吃的,我朋友不一定很滿足(頂多覺得還不賴而已),
我朋友常去的小吃店,我吃了覺得也還普通(頂多覺得不難吃而已)。
但是,對我來説,或對我朋友來説,那些店還是自己心裡中最滿意的一家。
有共通的因素是我們各自喜歡的都是剛來台灣不久的時候去吃的。所以,除了味道本身以外,還是有當時的環境或心情什麼的的種種因素吧。

只是,真正好吃的不是這些很講究的餐廳或平價的小吃店。

我很贊同魯山人最後講的一句:
『家庭的料理,它雖然是外行人的料理,但是因為有團圓・和藹氣氛,所以它成為最佳的真心料理了。不管是味噌湯還是醤菜,每一道菜都就是美味』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屋頂上的阿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